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,对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进行了授衔。一般来说,授衔有明确的标准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,比如纵队级别的军官,即正军级干部,通常对应的军衔是中将。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初期,作为主力纵队司令员的级别最低也多为中将,许多后来升任兵团司令的将领甚至获得了上将军衔。
然而,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首任司令员何以祥,这位指挥主力纵队南征北战的资深将领,却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。众所周知,华东野战军的十二个纵队司令中,大多数都获得了中将甚至上将军衔,而仅有两人获得少将,其中之一便是三纵司令何以祥,另一位是特种纵队司令陈锐霆。陈锐霆获少将的原因较为明确——他是皖南事变后才起义加入我军的,且其所率部队性质与主力步兵纵队不可同日而语。
展开剩余74%那为何何以祥这位第三纵队司令,仅获少将军衔?要知道第三纵队绝非普通杂牌,而是华野的主力核心之一。回顾何以祥早年经历,抗战时期他曾任山东纵队第二旅旅长兼滨海独立军分区司令员,已是旅级干部。抗战胜利后,山东八路军主力北上,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合并成立了津浦前线野战军(即后来的山野军区)。鲁南军区的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山东军区第八师,师长是王麓水,何以祥担任副师长。第八师在山野中是数一数二的王牌部队。
1945年12月王麓水阵亡后,何以祥接任第八师师长。此时的第八师是山东军区少有未调赴东北的主力部队,抗战胜利后大部分野战师奔赴东北,唯有八师保持完整。后来在泗县攻坚战和保卫两淮战役中,第八师担当主力,被誉为“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”,这称号足见其分量。作为师长的何以祥,地位自不待言,是山野军区的核心战将之一。
1946年11月,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正式合并,组建华东野战军,下辖十二个纵队。第八师与滨海军区警备旅合编成为第三纵队。第三纵队在战斗力和地位上堪称主力,参与宿北、鲁南、莱芜、孟良崮等重要战役,担当正面冲锋任务,粟裕称其为“老牌劲旅”。然而,尽管战绩显赫,何以祥依旧仅授少将。反观第十二纵队司令陈庆先,作为地方军纵队司令,最终却获中将,足见第三纵队含金量更高。
根本原因在于,虽然第三纵队和何以祥早期地位显赫,但他们错过了立下汗马功劳的1948年。1948年初,何以祥赴后方养伤,而这一年正是我军发动大反攻的关键时期,包括豫东战役、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等一系列空前规模的战役,第三纵队虽参与其中,但实际由继任司令孙继先指挥。孙继先凭借这段经历最终获授中将军衔。在“谁立大功谁加分”的授衔逻辑下,何以祥的战功价值因错过关键战役而被削弱。
正因如此,何以祥在新中国成立后未获重用,仅担任南京警备区副司令、山东军区参谋长等职,虽不算低职,但与叶飞、宋时轮、许世友等担任大军区司令和军委成员的将领相比,显然存在较大差距。授衔前夕,何以祥的军衔仍为正军级,而其继任者孙继先因曾任志愿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,顺利授予中将。为避免同一纵队出现“双中将”情况,组织上可能倾向于让何以祥“向下兼容”。
因此,这位曾经的山野王牌师长、华野主力纵队司令何以祥最终只能获授少将军衔,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既是无奈的选择,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凤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